这确是马先生一贯的为学境界,但也未始不反映他的学问有不容易为人所知的一面。
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人众兵强者,守之以畏。
(卷一第六章)在天地人三才构架下韩婴强调人之为人就要明礼义,治理国家就要靠礼义。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货,饮食相招,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韩诗外传 儒家思想 治理之道 。卷五第二十七章: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这是说孔子以彷徨乎道德之域的老子,逍遥乎无形之乡的庄子的心态,站在大道的高度提出了以仁义治理天下的主张,就是对儒道的整合。
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尽管如此,他认为道家、法家等诸子都不足以应对当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卷四第三十一章云:伪诈不可长,空虚不可守。人与禽兽的区别标准之一是人从动物的自然群居生活方式进化到人类社会性群居的生活方式,要有男女之别。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恭俭庄敬,《礼》教也。因善教义,故义成而教行。所以,礼是一个人自立于社会的根本,《左传·昭公七年》:礼,人之干也。
(《明史·钱唐传》)通过整饬风俗,发挥风俗在社会礼治秩序建设中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的功能。人人都能够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仁爱他人,人与人的关系自然就和谐美好了。
今天,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要通过重建礼教,实践社会儒学。从文化整合的角度来,君子应该以礼正俗,以礼驭俗,因俗行礼,而不是以礼代俗,这样才能达到化民成俗的目标。伦、理二字合在一起,便是指人际关系中所应当遵守的规则。《春秋》言是,其微也。
礼教的社会功能非常大,天地赖以定位,鬼神赖以安抚,仁义以之为体,孝悌以之用。《礼》制节,故长于文。甚么‘文节公呀,‘忠烈公呀,都是那些吃人的人设的圈套,来诓骗我们的。享宴之礼立,则君臣笃。
在这个结构里,纵向的等级差别至少与横向的远近亲疏同等重要。人能好礼、行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标志。
这当然不是礼教本身的问题,而是推行礼教的人的心术和态度问题,也是专制政治对礼教的利用和扭曲的结果。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
士有伏节成义,死而不顾者矣。《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可见,礼教是一种文化自觉,人有文化自觉,自知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也不是为纲常礼教而生的。明儒在这方面赓继先贤的同时多有创新,他们发现宋儒的礼教基本是立足士人之家,所著礼书保留古礼的成分较多。四 礼教与社会伦理 汉语中伦理一词,伦,《说文》曰:伦,辈也。
他出入于公门和出使别国时的表现,都显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吕思勉《经子解题》也说:礼源于俗。
斗变者生于相陵,相陵者生于长幼无序而遗敬让。正是出于人禽之辨,文野之辨,《礼记·曲礼》云: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而教化的基本手段是礼义,礼义之教是中原华夏能够胜于夷狄的根本原因,华夏如果失去礼义之教,就同于夷狄了。《仪礼》是记载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的典籍,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
即认为《礼》是说的人的行为方式。又引卷767陈黯的华心一文说:以地言之,则有华夷也。钱穆先生说:中国人言社会,则尤重其礼俗。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列子·杨朱》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孔子家语·贤君》有: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待,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
而俗则是民间百姓日用而不知一般的习俗,是因地因人而自然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模式与思想观念,具有多样性、地域性。《诗》道志,故长于质。
另一方面,那不断经由儒学形上学诠释、点化、提升的礼仪和礼乐系统,亦具有着一种因革连续的历史变动性和对其他宗教生活样式的开放和包容性。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请道去让也,则是舍其所以为人也,是以重之。明末清初之际王夫之指出:夫礼之为教,至矣大矣,天地之所自位也,鬼神之所自绥也,仁义之以为体,孝弟之以为用者也。那禽兽有父有子,但没有父子之间的亲情。专家据此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将要生活在城镇,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住宅区,形成城镇社区。
中国古代有六艺,一指礼乐射御书数,二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确实,我们古代社会主要是通过礼教来维护基本伦理的。
怎么化民成俗?当然主要是以礼化俗,成为他们与帝王共治天下的首务,原先贵族、士大夫之家所行之礼仪开始向民间渗透。孔颖达疏说:人能有礼,然后可异于禽兽也。
何休进一步解释婚礼必亲迎是为了体现男先女,即男子先迎,女从后至,而其内容含有的刚柔之义核心则在于阳倡阴和、男女有别。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千古奇变,礼教成为当时新派人物激烈批判的对象。